《不要当金融机构的冤大头》读后感
《不要当金融机构的冤大头》读后感

《不要当金融机构的冤大头》读后感

此书是《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作者的新作,号称“本书为你精心预备了50道练习题,如果你能在查阅答案前,发现有20个以上的问题不甚明白,那你就很有可能成为金融机构的下一个猎物。”

个人感觉没啥内涵,也就是畅销书作者借着风头,再多骗点钱而已。当做消遣读物看看即可,没什么真材实料,有些地方甚至是颇有些故意设套让人觉得好像自己很笨的感觉。比如说第一个问题“复利比单利收益更高吗?”,而结论是“在存款B的复利计算中应得利息只能在存期结束时取出,而存款A的利息则要每年取出。如果将两者金额按照上述表格进行比较,无疑是不正确的。”,这不是废话吗!

或是问题18,“要不要听信主持人的鼓动呢?”,是一个游戏,三扇门中仅有一扇门背后有礼品,当你选定后,主持人会打开一扇门而后面没有礼品,然后会问你是否要更改选择,解释里有几句话,“如果最初选择了A,主持人会打开B或C”以及“如果你最初选择了B之后,主持人只能打开C”,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前提,如何可以放到一块来比较和讲解此前的选择呢?郁闷了。

问题25,“损失惨重的概率更高吗?”,一家可疑公司,一家知名一流金融机构,都有些夸张的宣传销售基金,在哪一家购买基金亏损的概率较大。答案是“在知名金融机构购买,亏损的危险更大”,因为,“即使诉于法庭,若对方是可疑公司,或许可以胜诉,但如果对方是知名银行,想要打赢这场官司怕是相当不易。”。

问题40,“两种消费数据的性质差别是什么?”,①10月份日本全国百货公司的营业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②10月份日本全国汽车的销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解说是“①为‘金额’的变化率,②为‘数量’的变化率”。这不也是废话么。。。

懒得继续列举了,把每一部分的总结抄出来吧,我不以为然不见得他人不喜欢,有觉得还过得去的也可以自己去买本来看,如下的内容(各章节小结)权当参考吧。

  1. 擅长数学也逃不脱财务陷阱
    • “关于复利”
      • 复利效果(复利的威力)经常被夸大宣传。但是需要注意,复利并不一定比单利收益更大,利息计算的时间间隔要比复利和单利的区别更为重要。
      • 复利和单利的差别以及利息计算的时间间隔差别导致金融商品收益不同,则说明该金融商品在设计上存在问题(正确地设计金融商品,即使上述差别存在,也会对整体运作产生良性影响)。
    • “关于变化率”
      • 单纯绘制图表,容易对变化率产生错觉。金额和数量的变化单纯地展现于图表,或将变化率本身做成图表,可能会造成某种错觉(有效的应对方法之一为对数单位表)。
      • 企图将整体上失败的资本运作表现成业绩良好的图表,不用伪造数据便可轻松制出。
      • 份额(%)的变化率数据格外容易给人造成错觉。例如,可能出现某县所有地区份额均下跌,但该县整体份额却呈现上升状态的情况。
      • 变化率通常需要比较两个数值计算得出。现实中有很多例子在比较数值的选择上存在问题。很多金融广告利用这一点,误导消费者的判断。
    • “关于计算”
      • 金融世界的计算中,简单地相加相减看似操作方便,但单纯地相加相减往往会造成评价结果的混乱。
      • 算数和数学中最基础的计算公式在日常生活中用处多多。
      • 很多例子中,如同贸易顺差(出口-进口),人们对相减得到的数字进行份额的计算或其他无意义计算。
  2. 必须掌握繁琐的财务计算要领,永绝后患!
    • “关于概率”
      • 常胜投资家,可能不过是走运罢了。
      • 直觉推测的概率和正常的概率大有出入,人们对于概率常有误觉(数学专家也如此)。
      • 擅长概率计算的人要欺骗不擅长概率计算的人,总不会很难。
      • 检查诊断结果显示“生病”,实际上并未生病的概率出奇地高。此外,抽取了升值可能性大的股票,却因股票贬值遭受损失的概率也是相当之大。
    • “关于预测”
      • 表现得百发百中、无一疏漏的股价预测,其中伎俩并不罕见。
      • 即使他人的股价预测似乎卓有成效,也不可轻易相信(要警惕其中可能有隐情)。
  3. 真正懂得风险的含义是理财的基础
    • “关于风险”
      • 金融领域对于风险的基本定义是,风险表现为结果的不确定性。因此,必然遭受巨大损失时,风险实际为零。依据此定义理解风险,是理解金融产品性质的第一步。
      • 个人资本的运作中,相对于股价等的变化风险,更应该重视流动性风险。因此,应该时刻注意选择能够低成本快速兑现的金融产品。
      • 绝不能认为高风险意味着高回报。风险大,并将因此带来负回报的金融产品不胜数。
    • “关于长期分散投资”
      • 关于长线投资效果的说明图多有陷阱或存在统计上的错误。预测10年以后情况的图表没有任何意义。
      • “投资期间越长,风险越小”这样的观点,可能在某些意义上是正确的,但人们普遍容易误解它的真正含义。因此,一般来讲,请务必记住“长线投资风险更大”。投资期间越长,遭受巨大损失的风险也越大。
  4. 选择金融产品所需的实践理财教程
    • “关于银行职员的行为模式”
      • 银行职员总是劝告顾客购买能给银行带来更大利益的金融产品。但因为不同的金融产品给银行所带来利益的时期不同,不同的时间里工作人员所推荐的金融产品会有不同。然而无论何时,他们多倾向于推荐手续费高的产品。
      • 不能在3月和9月这两个银行结算月份到银行咨询购买金融产品。最终结算期内,银行职员急于谋取自身利益,会推荐消费者购买手续费极高的金融产品。
    • “关于金融产品”
      • 在银行购买金融产品,不仅要在购买时支付高昂的手续费,之后的整个运作期间,也要一直向银行缴纳高额手续费。
      • 结构存款几乎都有极高的隐形手续费,是对消费者极不公平的金融产品。
      • 投资型年金保险(变额年金保险)手续费高昂。银行销售的投资型年金保险基本都承诺成本不会亏损,但此类金融商品的设计本身就有严重缺陷。
      • 稳定且利率高的存款和可能大幅升值且承诺不会损失成本的年金保险等这些表面看来收益高的金融产品,往往风险更大,可疑之处更多。
      • 利率不定型面向个人发行的国债,虽然在各个时期的利率都低于一般性国债,但能够防备未来的利率上升,因此是非常有利的金融产品。
  5. 便于理解经济新闻的经济学逻辑
    • “关于经济数据”
      • 对于同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率越高意味着这个国家经济发展越好。但是不同国家相比时,经济增长率高的国家不一定经济发展最好。经济数据的国际比较非常复杂,弱不能把握各个数据的特点,就很容易做出错误判断。
      • 百货商店的营业额上升并不总能说明其取得更快的发展。判断时要区别金额数据和数量数据。
    • “关于经济理论”
      • 利率和国债价格为负相关关系。“利率上涨之后一般性国债价格会下跌”。
      • “美国物价的上涨会造成日元汇率下降”这样的结论是由多个理论导出的。其中有的理论可能造成事态反方向发展。因此相反的结果也时有发生。
      • 股票价格的变化总会先于人们的预想。因此即使掌握影响股票价格变化的信息,若不能充分利用,便不能对实际股票投资发挥作用。
  6. 貌似有用的金融伪建议内幕大曝光
    • “关于金融建议”
      • 个人理财时不能轻易判定哪些资金是“未来5年即将闲置的资金”。投资时,要尽量避开几年内都不能换现(或需要承担高额换现成本)的金融产品。
      • 劝告消费者定期将股票和债券等的投资比率再平衡这样的建议,实质是诱导消费者定期进行金融交易,为金融机关谋取利益。金融机构自身所进行的操作完全与此相反。因此,投资比率的再平衡在风险管理上是错误的建议。
      • 银行和证券公司等对消费者做出的理财建议,经常会是自身金融交易中不会使用的方法。
      • 不能使用保险进行储蓄和资本运作。尽量选择保金不退还的简单险种。金融交易中要避免选择集众多功能于一身的金融产品。
      • 高利率外汇的长期运作中,本金损失的风险完全可能发生。
      • 地方自治体也会被证券公司和银行蒙骗,用地方税收作赌注进行危险的投资活动。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