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点》阅读心得体会
《引爆点》阅读心得体会

《引爆点》阅读心得体会

image最近几天一直在阅读《引爆点》这本书,原书名"Tipping Point",作者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书中对他的简介:

“一个有着牙买加血统的美国人,《纽约客》的怪才,被《快公司》杂志誉为“21世纪的彼得·德鲁克”,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引爆点》、《决断2秒间》以及新作《异类》都创造了书市神话。”

《异类》我已经看过,挺不错的。以前译言上有翻译的中文版本,现在貌似已经找不到了,估计和版权有关吧。《引爆点》此书可以在当当上搜索到,也可以在豆瓣上看得到相关的评价。

首先摘录书中的一些要点:

  • 无论是暇步士的时尚潮,还是病毒的流行潮,都是流行三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作用的结果。
  • 个别人物法则: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
    • 一个小马童为什么能够引爆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场战争——美国独立战争?因为他是一个同时具备内行、联系员、推销员天赋的男子。
  • 附着力因素法则:《芝麻街》、《蓝狗线索》和教育“病毒”
    • 要想把电视节目的教育意义和广告的价值传染给没有看到节目的人,就必须在观众身上产生过目不忘的附着力。
  • 环境威力法
    • 戈茨案和纽约犯罪潮:整治地铁乱涂乱画的现象平息了纽约地铁里的犯罪潮,这是因为犯罪人群对环境透露的细微暗示极度敏感。我们的社会总存在这样一些不起眼的信息点,但这些点是群体效应的引爆点。
    • 150,一个神奇的数字:要发起大规模的流行潮,首先要发起许多小规模的流行潮。无聊是畅销书的朗诵会,还是企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发起小规模流行的团队最有效的人数不得超过150人。
  • 个案分析:
    • 流言、运动鞋和转变力量:“云中漫步”这个品牌的推广得益于兰姆西斯前卫的广告设计。他们在掀起流行潮中既做革新者又做信息传播的中间人,他们修改、渲染和吸纳年轻人文化中的前卫思想,使之为大多数人接受。
    • 自杀和吸烟流行潮:青少年自杀与吸烟的传染途径惊人的相似,只有知道了引爆这些不良现象的因素,才能找到有效对抗这两者的方法。
  • 结论:要发起流行,就得把资源集中在引爆点上,换个角度看待这个似乎雷打不动、无法改变的世界。只要找对了一个点,轻轻一触,这个世界必然能够动起来。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部武打片,好像是李连杰演的,他所擅长的功夫是先半握拳,用凸起的指关节击打对手,就像是一个点一样,随后握拳跟进猛击,颇有点撬动引爆点,而后追进的意味。能够选着并击中正确的击打点应该算是需要有内行的眼光吧,而后跟进拳击则要求有一定的附着力,诶,貌似有点瞎扯。。

记得很久以前看军事节目还是军事杂志,有种武器是类似于子母弹的。通过某种专业的定位系统追踪并和目标联系起来,而后由母弹运送,快要接触到目标前,子母弹分离,而后藏匿其内的散弹形成大范围的覆盖,附着于被击打目标周围,造成破坏。

不过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让我联想到当下的敏捷转变。把敏捷转变看做是促进敏捷软件开发方式的流行,那么整个过程我们所需要的也就是这些人“内行、联系员、推销员”,以及敏捷本身的附着力,还有打造出的环境威力。

  1. 首先要有敏捷开发相关的内行人士,他们的话语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听到的人也更愿意相信他们的意见;
  2. 而后也会有很多感兴趣的人,他们能够去尝鲜,能够搭建吃螃蟹者和观望着、隔岸观火者之间的桥梁,为后期的说服创造了可能;
  3. 当然还要有推销员,他们再不断地重复着推广推销敏捷软件开发,真心地喜欢它,而且在实践。
  4. 至于敏捷本身的附着力,我想则来源于任何已开展的敏捷转变的效果、口碑,如果一个事物已被证明确实有功效,而且应用广泛,那么得到更多人的青睐也很正常。但如果操之过急,败坏了口碑,被误会了敏捷转变失败的原因在于敏捷自身的话,也就无法实现其附着力。
  5. 最后的环境,则需要更多的人、更高层的人来共同创建,从而产生环境的压力、推力,铺平敏捷转变的康庄大道。当周围的人都在言必谈敏捷,行必学敏捷的时候,你不搞搞敏捷还真觉得不好意思,而且连弄虚作假都觉得很过意不去。

敏捷的转变同样不能拔苗助长,书中的很多事例也说明,不管你心中有多么地想赶紧让自己的书、音乐、工作方式等流行起来,人们被感染并真心投入的速度总是有规律的。从一开始的若干人、一群人、一大群人慢慢扩展开来,只要找对了人群,影响扩散到一定程度时,口口相传的力量便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变化。如果在产品线、业务线开展敏捷转变的过程中操之过急,没有足够的内行给大家建议、反馈、各种意见,那么人们会抱怨敏捷不好用甚至会坏事;要是没有那些关键的联系员,人们不会知道在其他的角落里也有人和他们一样奋斗着同样的事业;如果没有足够的热心人士,那么推行会遇到极大阻力,人们只会迫于上级淫威阿谀奉承,走走形式,不会去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盲目的快速推行会在所有人心中产生一个大大的疑问“这东西到底有没有用”,可想而知其附着力必然有限,由于人们的不信任,套用墨菲法则“任何有可能出错的事必会出错”,对敏捷吃怀疑态度的人去执行敏捷转移必然会眼见敏捷转移的失败,附着力的丧失指日可待。至于环境威力,若无法构建积极向上学习敏捷、实践敏捷的氛围,人们很容易嗅到其中的不言之谜“装装样子即可”而后身体力行。

我想我们的方法有可取之处,首先要进行敏捷知识的普及,带来新的思维,触动思考,并从其中找到那些愿意尝新的人,以及影响面广的人。作为协助敏捷转变的组织,我们自然是作为内行角色出现或者推销员,但更为被协助组织所信赖的内行可能是外部的、中立的敏捷专家,内部的更好。而后发起各种实践社区,广招能人志士,创造足以影响人们思维发生改变的环境。并手把手协助他们一点一点的取得成绩,获得信心,从而坚定要继续走下去的意志。至此,我们便可放手旁观其发展。

但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人与人的切身接触,面对面的沟通,影响力万万不是依靠着幻灯片的演讲、电话会议、上层一纸命令所得来的,其实这何尝不是印证了敏捷的价值观和原则呢?

    • Individuals and interactions over processes and tools
    • The most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method of conveying information to and within a development team is face-to-face conversation.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