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完了这本小书,终于抽出时间来写完这篇书评“内容老而弥坚”。内容如下:
这本书虽然是2003年翻译出版,但英文原版其实早在1993年就已出版,可以参看中文版封底的版权信息页,英文版第一版的亚马逊链接为http://www.amazon.com/Crisp-Facilitation-Organized-Productivity-Fifty-Minute/dp/1560521996/ ,6个客户评论(5个5星、1个4星)。
书里面有很多现在已经颇为普及的概念和实践,想来就算是在1993年的美国,应该也算是比较前沿的吧。而本书似乎更主要是围绕着质量改善团队(QIT)来进行的,文中多次提到这个术语。但至少我认为,它所描述的知识和很多实践可以广泛地适用于各种团队。
第6页中提到,“团队是由个人组成的集体(通常5~9人)”,这里颇有点意思,因为我所专长的Scrum其指南中也是规定Scrum团队大小为5~9人。不知道这是巧合还是有某些研究揭示出来的最佳团队规模——7人,上下浮动2人。
而第6页中引导者的定义,似乎和现在更流行的看法不太一样,这里定义为“负责构建团队、小组、特遣部队,并负责使这些人的活动能成功地达到组织的目的和目标。”
第12页,作者对于三种活动“培训”、“公众演讲”和“引导”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在我看来,这些区分仍然有效,而且至少国内还有很多人尚未能分辨它们之间的不同。
第14页很明确地指出“引导者:对结构进行管理,而不是内容。”
第33页针对如何做出决策进行了表述,其中写到“团队问题解决过程的6个步骤”:1,建立团队的契约和管理规定;2,明确团队的目标;3,分析和确定主要原因;4,鉴别和确定潜在的可选解决方案;5,制定计划和实施正确的行动;6,评估和调整。
- 要想能制定出切实可行能够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这些步骤其实一个都不能少,但很多人总是希望能省去“罗里吧嗦”的浪费,直接“切入正题”,其实恰恰把最重要的地方给跳过了。
第51页提到了团队的四阶段发展模型,也即Forming、Storming、Norming和Performing,翻译的中文词不够好。貌似来自如下这本书:《Self-Directed Work Teams: The New American Challenge》
- 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366378/
- 亚马逊.com:http://www.amazon.com/Self-Directed-Work-Teams-Challenge/dp/1556233418/
第57页,对比较难应对的团队成员做了个分类:木乃伊型(不主动、积极参与,动机各不相同);夸夸其谈型(喜欢太多地评论和试图控制整个讨论);唠叨含混型(经常在发布评论时跑题,或用很差的、无效率的表达方式);固执己见型(固守和难以改变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也不愿考虑其他可行的替代方案的人)。
第3章“引导工具”介绍了很多有效的工具,包括:过程流程图;头脑风暴;原因-影响图(翻译得不好,应该就是cause-effect diagram);帕拉图分析表(帕累托分析法,http://zh.wikipedia.org/wiki/帕累托分析法)。
总结,是本不错的书,老而弥坚,很多内容到现在依然值得看,当然,这本书也就100页不到,不要期望它讲得很详细,想更深入地了解其中介绍的所有方法和实践,还是得自己再多看看别的书才行。